——市场分工越来越细中国有句老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职业越来越多,职业更替的周期也在不断加速。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有了1838种职业,并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萨伊、马克思、瓦尔拉斯、马歇尔、熊彼特、凯恩斯、萨缪尔
森等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把分工看成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重要根据。市场不过是按照分工细化的各个产业,遵循自然逻辑进行有机协作与综合,并以自愿交易方式互相满足各不相同的多样性需求的交换关系的总和。而按照自然分工和市场要求形成的社会产业链,则被认为是经由市场那只神秘的“看不见的手”巧妙安排的、从而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天然产物。
斯密分析了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一是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三是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斯密有关劳动分工的智慧,成为产业分析和初期工业化时代泰罗式管理理论的基本依据,从而也成为产业论的前提。
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把工人的作业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部分,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和劳动工具,确定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标准的动作和标准的定额时间,建立保证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体系,从而标志着工业生产中,由零部件标准化发展到操作工艺过程标准化,从技术标准化扩展到管理标准化。这种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开拓了科学管理的新天地,泰勒也由此被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后,产生了工业工程(IE),质量管理(OM),价值工程(VE),系统工程(SE),计划评审技术(PERT),库存论,排队论,决策论,博奕论,规划论、图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控制论,信息论,ABC分析法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科学,在越来越细的领域内来研究现代化的管理科学。
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细化程度,远远赶不上现代化生产和操作中的细化程度。现代化的大生产,涉及面广,场地分散,分工精细,技术要求高,许多工业产品和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几十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企业,有些还涉及到几个国家。如,一台拖拉机,有五、六千个零部件,要几十个工厂进行生产协作;一辆上海牌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日本的本田汽车,80%左右的零部件是其它中小生产商提供的。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而美国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则要二万多个协作单位生产完成。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的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保证其生产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庞大的系统是由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想象不到的灾难。如我国前些年澳星发射失败就是细节问题: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正是这一点点铝物质导致澳星爆炸。
可以说,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差错发生在细节,成功取决于系统。——比尔马瑞特